0628本周精選-國際法規的改變會帶來哪些投資機會?以自駕車為例
大家好,我是散戶好夥伴張國秋,今天是2025年6月28日星期六。本周台北股市的表現非常強勢,指數幾乎天天都是上漲的,不過外資在台指期貨淨未平倉量周五來到了52681多口的空單,你們沒有聽錯喔,是52681口的空單,這個數據看了會令人相當擔心外資是否會在未來大賣台積電的股票來壓低指數,另外外資業持續買進00632R元大台灣50反一,持股都已經超過3承造央行警示,種種跡象顯示台北股市漲高已經出現漲高可能拉回的風險。週五最新公布的五月份台灣景氣對策訊號燈是31分的綠燈,燈號是一路往下,領先指標也已經連續四個月往下,看起來會這樣子的原因應該是台灣產業只有半導體產業好,其他產業表現都不好,所以才會有現在景氣往下掉但是加權股價指數卻是往上漲的現象。美股部分,四大類股指數表現都還算是強勢,尤其費城半導體指數表現更強,NVidia股價持續往上,不過聽說執行長黃仁勳正式啟動先前公布的「10b5-1」交易計畫,根據最新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顯示,他已在6月20日與23日這2天出售共10萬股輝達股票,套現約1440萬美元(約新台幣4.25億元),預估全年總計出手600萬股,年底前進帳高達8.65億美元(約新台幣255.14億元)。nvdia股價漲到高點,執行長順勢賣股票,台股外資期貨空單創新高,景氣燈號持續往下,現階段指數又在相對高點位階,目前實在沒有理由可以說服投資人進場去買股票,所以我建議投資朋友還是先保持觀望,要買股票就等待股價拉回時再來買進,目前等待跟觀望我認為是比較好的投資策略。
今天本周精選內容要來跟投資朋友分享的是國際法規的變動常會對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對投資人而言,若能提前掌握法規趨勢,就能搶得先機。今天就以(自動駕駛車輛)為例,目前國際法規的改變會在哪些面向創造投資機會:
國際法規的改變往往會打開一個產業的「新藍海」,對投資人而言,這些變化不只是風險控管的需求,更是政策驅動型成長機會。以下是國際法規改變創造投資機會的三大方向與實例解析:
一、催生新興產業或技術普及
說明:當法規開始允許、要求或鼓勵某種技術使用時,原本受限的產業突然有「合法性」與「市場需求」雙重助力,投資價值水漲船高。✅ 自駕車上路法規開放催生 LiDAR、AI晶片、車聯網系統等供應鏈快速成長。
二、淘汰落後者,強化產業集中度
說明:新的法規通常會提高技術門檻或合規成本,使得中小型、技術不成熟者被迫退出,市場份額集中到具備合規能力的大廠。
✅ 自駕車安全與黑盒子法規,推升符合 UN R155/R156 的供應商成為標準持有者。
三、跨國標準化,形成全球性龍頭
說明:當某項技術或產品的國際法規統一時,供應鏈就能標準化,降低成本、促進貿易,出現規模經濟與全球贏家。
✅ 自駕車UN ECE標準(如自動緊急煞車、網路安全OTA)促使具認證能力的供應商脫穎而出。
當國際法規改變並被制定時就會出現一波新的投資機會:
投資朋友可以鎖定「擁有國際認證」、「能跨國出貨」、「產品具模組化/系統化能力」的公司來做為投資標的。
再來我們針對自駕車的演變我們循序漸進的帶著投資朋友來了解這些投資機會,法規限制級規範內容包括下列幾個主要項目:
一、測試與上路合法化—有機會推動實際部署,帶動相關供應鏈
法規變化:許多國家陸續放寬自駕車測試與上路的限制(如美國加州、日本、德國、英國、中國的特定區域),允許L3以上自駕車進行公共道路測試或有限度商業營運。
二、車輛安全與責任界定——促進系統標準化與保險業新商機
法規變化:歐盟等正在制定針對自駕車事故責任歸屬、資料儲存義務、黑盒子(EDR)規範等。
三、碳中和與智慧交通整合——加速自駕與電動車結合
法規變化:各國設定碳中和目標,鼓勵智慧交通與低碳運輸,自駕車結合共享電動車、智慧調度,獲政府支持。
四、國際標準建立——供應商全球化機會
法規變化:如UN ECE WP.29(聯合國車輛法規協調會)正在建立國際自駕車的功能安全與OTA更新標準。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美國目前自駕車最新的發展狀況:
1.特斯拉在奧斯汀啟動 Robotaxi 試營運:2025 年 6 月 22 日起,特斯拉正式在德州奧斯汀啟動無人計程車(Robotaxi)服務,目前初期以邀請制邀約不少汽車KOL網紅搶先試搭,服務區域以市區為主,車輛也皆配有一位監控駕駛員(坐在副駕駛座)確保行程的順利,而此次Robotaxi搭載的自動駕駛系統FSD是未對外公開的「無人監督版本」。另外,德州制定最新法規要求無人駕駛車輛要在公共道路上行駛,都必須先向公共道路上運作申請,後續會否對特斯拉的Robotaxi營運造成影響仍待觀察。目前車隊僅約 10–20 輛,還在測試階段 。
2.Waymo 領先,車隊規模大幅優勢:Waymo 在 5 個城市部署超過 1,500 輛 robotaxi,並計畫明年加倍,估值約 450 億美元,技術目前仍以 LiDAR + 雷達為主
3.Lyft 與 May Mobility 合作展開自駕車論壇:Lyft 正在與 May Mobility 合作,以亞特蘭大為起點,逐步部署無人自駕車隊,並邀請司機參與規畫 。
4.其他競爭者加速投入:Amazon 的 Zoox 正擴大 robotaxi 生產量,計畫於拉斯維加斯與舊金山商業化服務
目前美國自駕車駕技術分級如下:L2/L2+(如輔助駕駛)仍為個人車市場主流,L4/L5 僅限於 robotaxi 與封閉環境試點
研究機構預估自駕車投資與市場規模持續成長:市場營收從 2023 年 2080 億 USD,預估 2025 年可達 4280 億 USD,至 2030 年將突破萬億大關,可以想見這個商機是多麼的龐大,所以本周個股部分就來跟大家分享3019亞光這家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3019)成立於1980年,亞光為台灣光學鏡頭大廠,產品涵蓋數位相機、手機、運動相機、無人機、車載鏡頭與機器人視覺系統等,為少數具備光學鏡片、模組、機構件一條龍整合能力的供應商,近年積極朝高階化產品與新應用拓展,強化在人工智慧(AI)、自駕車與機器人領域布局。公司持續跨入3D感測鏡頭、車用及光通訊領域,其中光通訊產品涵蓋主動、被動、動態等元件。亞光為特斯拉主要的車用鏡頭供應商,鏡頭產品具備全視角、無死角偵測能力,成為自駕車感知系統的關鍵元件,去年車載鏡頭出貨量達1,099萬顆,年增63%,今年預計持平或略增至1,200萬顆。隨特斯拉預計今年6月推出Robotaxi服務,加上美國政策可能鬆綁自駕車法規,一旦自駕車產業跟法規都成熟的話,未來應該有機會出現爆發性成長。亞光有望持續受惠為滿足需求,所以積極擴產,規劃2026年於菲律賓新建第二座車載鏡頭廠區,屆時將占總體產能15~20%,並搭配中國長安廠進行雙地布局,有助提升產能與供應鏈韌性。
我觀察3019亞光過去幾年來的資本支出最近三年是有持續增加,公司應該是看好未來的發展才會持續投入資金,另外去年跟今年第一季的營收獲利也都表現不錯,亞光今年5月營收22.57億元,月增8.8%,年增19%,為歷史次高。累計今年前五月營收97.4億元,年增25%。2025年第一季每股盈餘是0.79元,跟去年同期的0.4元表現還算不錯。法人預估今年每股盈餘為6.6元,公司在股東會上說預期至第三季營運將逐季向上,惟第四季目前能見度還看不清楚。籌碼面的部分投信跟外資都是站在賣方,都不怎麼看好亞光的未來表現,不過亞光股價在法人持續賣出的情況下股價也沒有出現破底,技術面像是在盤一個碗型底的感覺,對這檔股票有興趣的投資朋友可以將它納入觀察名單持續追蹤。好的,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最後祝福大家操盤順利賺大錢,散戶好夥伴張國秋下次見,掰掰。